遲福林:與青年談改革開放 ——在《親歷改革》發布會上的新書分享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也是我從事改革研究第40個年頭。我的同事告訴我,這本《親歷改革——與青年談改革開放》,正好是我出版的第35本個人專著。去年,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和醞釀,終于在國慶假期完成了書稿并提交出版社。今天看到新書,說句實話,我很高興。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出版有很特殊的意義。
(1)改革開放這四個字是鐫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人生字典上的,這本書代表了我對改革開放45周年的一份熱切的情感和表達。
(2)改革開放已經進行將近半個世紀。這本書面向青年人,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悟講改革開放的歷史,希望讓青年人聽得懂、看的明白。
(3)今天,青年人學習、了解改革開放史,從而才能自覺地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我理解,這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責任。
一、為什么要和青年談改革開放?
為什么要和青年談改革開放?今天,圍繞改革開放有不同的認識。我有一位年輕的學生問我,“遲院長,我們生下來就很好,為什么要改革?”也有的人認為,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2021年9月,我受邀為某大學作改革開放史的講座,主題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近600個座位座無虛席。提問環節有一位學生說,“我們是生長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青年,為什么要給資本家打工?”我問他,“誰是資本家?”他回答,“民營企業家都是資本家”。令我想不到的是,他的話音剛一落,場內響起熱烈掌聲。講座結束后,學校黨委書記和我說:“一方面我為青年人這種愛國主義熱情所感染;一方面也真的為他們這種不符合實際、不了解歷史所產生的片面的甚至有些民粹的傾向感到擔憂。”
這個例子,使我感覺到加強對青年人改革開放史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向青年人講講改革開放的歷史,給當今青年人鼓鼓勁、從回顧歷史中找到前進的方向感,是我們這代人的重要責任,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如果青年們不了解改革開放史,容易把現實中的某些問題與改革開放劃等號,由此導致對改革開放的某些質疑。今天的中國更迫切需要“強國一代”,今天的中國青年有著更強烈的自豪感。如何讓他們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如何使得未來的改革符合他們的期望值和坐標系,如何使得青年自覺地融入改革開放事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之問。
這段時間以來,很多朋友都在問,“遲院長,這本書什么時候出版?怎么訂購?”有大學要訂書的,有企業要訂購的,也有個人要購買的。說明大家對此有很大的需求。
二、改革開放做對了什么?
改革開放做對了什么?怎么讓青年人了解改革開放史?這本書里,我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起。
我出生于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文化大革命”,迎來了改革開放,親身感受到國家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因此,對改革開放有著特殊的情感。1984年,我在中央黨校學習時選擇投身改革開放研究;1986年被抽調到中央機關從事改革研究研討;1987年底,脫去穿了20年的軍裝,投身海南,主持省體制改革、政策研究機構的工作;1991年,參與創辦中國改革智庫——中改院,專心搞改革研究。建院第二年選擇“自己改自己”,中改院主動不要級別、不要編制、不吃“皇糧”,堅持32年建言改革開放。
這40年時間里,我深切地感受到,沒有改革開放哪有今天國家和人民生活的歷史性變化?沒有改革開放哪有今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沒有改革開放哪有日益提升的國際影響力?過去不敢想像、難以想像或者想像不到的事,如今很多都已成為現實,并成為全社會習以為常的事。
40多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的奇跡,GDP增長將近300倍,人均GDP增長將近200倍。中國從一窮二白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走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性跨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從工業化初期開始進入到工業化后期的新階段,從短缺經濟開始進入到消費新時代。
三、改革開放如何一路走來?
這里,我從8個故事談起,與大家交流,為什么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0世紀70年代,我在部隊機關工作的時候,幾個干事弄了點花生米,這花生米是什么花生米?是發了霉的花生米,把它用熱水燙一下,從衛生隊要了一點醫用酒精,茶缸子裝點油炸點花生米,喝小酒,感到很香。那個年代,誰家請客吃飯能上一盤花生米很不容易,一個家庭一年可能就供應半斤八兩??墒?,今天的青年學生不理解,那個年代你們為什么吃不上花生米?那么多的花生米叫誰吃了?2018年,我給博士生上課,我也在52位學生中做了一個調研,結果沒有一人答對。主要有三種答案:一是榨油了;一是受災了;一是出口了。他們不了解,在高度指令性計劃經濟下,花生米是被嚴格限制種植面積的。
我親歷了從高度指令性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一偉大變革,感到這真的是一件并非容易的事情。我們過去排斥市場、反對市場、打壓市場;改革開放后,逐步認識市場、承認市場、培育市場、發展市場。經歷了數十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經歷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才能堂堂正正地講市場經濟;才能創新地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鮮明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二至第八章,也分別從幾個突出的例子出發,講述了農村改革、基本經濟制度、國有企業改革、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與市場關系、對外開放,最后是建言海南自由貿易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以青年人為主力,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我相信,新一代青年人一定能擔當起這一重要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