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改院發布《釋放服務消費潛力——2025年中國消費研究報告》
4月14日,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期間,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南方周末承辦2025消費發展研究成果發布活動。本次活動以“與時代共振”為主題,邀請了來自政界、學界、商界的多方代表共同研討“提振消費與全方位擴大內需”“新消費新業態新趨勢”,探尋各方普遍關注的中國消費結構升級、有效提振消費的重大問題。
在發布活動上,中改院課題組發布了《釋放服務消費潛力——2025年中國消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面對當前全球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格局深刻復雜變化,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的關鍵時期,要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把消費打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壓艙石。《報告》回顧2024年中國城鄉居民服務消費的主要情況,分析中國居民消費結構轉型趨勢,從人的自身發展角度分析服務消費釋放面臨的結構性矛盾,立足短期、著眼中長期,提出釋放服務消費巨大潛能的相關建議。
《報告》指出,一方面,我國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規模仍在不斷增長、結構仍在持續優化。把這個市場潛力釋放出來,將為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我國內需不足主要表現在消費不足,消費不足的主要矛盾在于服務消費潛力未有效釋放。究其根源,在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為此,加快推進服務消費潛力釋放,重在破除結構性矛盾,重在“以人為中心”推進結構轉型與結構性改革。
服務消費成為拉動消費的關鍵
《報告》指出,2024年,城鄉居民服務消費支出超過1.3萬元;同比增長7.4%,增速超過人均消費支出增速2.1個百分點;服務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達到46.1%,占比達到歷史高點。
其中,傳統服務消費場景復蘇,新場景新品類不斷涌現,多業態聯動凸顯。例如,2024年,城鄉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支出同比增長分別達到8.9%、9.8%和3.6%,三項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合計達到34.41%。再例如,信息消費、人工智能、小眾消費等新消費興起。尤其是DeepSeek推出后,全社會掀起人工智能的應用高潮。2024年京東“雙11”數據顯示,AI學習機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倍,AI電腦、AI手機、AI鍵鼠以及AI音箱等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了100%。
《報告》指出,服務消費成為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和突出亮點。初步測算,2014年以來,服務消費對居民消費的貢獻率大都超過50%。扣除疫情影響的年份(2020-2022),服務消費對居民消費的貢獻率基本上在60%以上。
拉動消費,重在提升服務消費比重
《報告》認為,我國服務消費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和空間。第一,人均收入持續增長,成為服務消費比重提升的堅實基礎。第二,經濟結構升級與人口結構變化,形成服務消費釋放的重要基石。第三,新服務消費持續涌現,為服務消費創造新的消費場景。
從2023年數據看,我國城鄉居民耐用消費品進入常態化更新階段,居民擴大消費的最大空間在于服務消費。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國城鄉居民服務消費水平有望超過2萬元,占比有望超過50%,將進入服務型消費社會。
為此,要把服務消費作為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發力點。《報告》建議“十五五”規劃“三個并重、一個新增”:一是擴大投資目標與擴大消費目標并重;二是產業規劃與消費規劃并重;三是擴大商品消費和擴大服務消費并重。此外,建議新增服務消費的規劃,盡快形成釋放服務消費的系統性制度建設,包括頂層設計、戰略規劃、制度安排、規則設定和標準制定等。
深化以人為中心的結構性改革
《報告》提出,拉動消費,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把釋放服務消費的巨大潛力作為關鍵發力點。做好服務消費這篇大文章,釋放服務消費潛力,不僅需要清理抑制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的相關政策,更要加大結構改革力度。
《報告》建議,推進“投資于人”的結構性轉型。例如,以十萬億級別的投入“讓農民工成為歷史”,尤其是重點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再例如,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包括解決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加大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盡快普及高中階段義務教育等。《報告》認為,“投資于人”具備條件。包括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作用;加大中央政府舉債力度等,籌集“投資于人”的資金。
《報告》提出,在加大“投資于人”力度的同時,要深化結構性改革。為此,一是要以穩就業為重點,提升居民收入;二是完善財富效應的制度安排,放大服務消費的重要杠桿;三是以“居民收入倍增”和“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這“兩個倍增”加快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四是推進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化;五是在服務領域有序擴大自主開放與單邊開放,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六是改革監管體系,強化服務消費市場監管。